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 >> 正文
小土豆 大情怀
2020年11月27日 10:42:55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逄润鹏 通讯员 周洁

  “把乌兰察布打造成代表世界领先科技水平和产业规模的马铃薯产业基地,继续体现民营企业的社会价值和担当。”这是刘长安许下的“雄心壮志”,而他与土豆的情缘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2015年5月,刘长安跟随京蒙挂职干部团队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考察。乌兰察布有“中国薯都”的称号,土豆年产量达到400多万吨,但产业还处于低端水平,农民守着“金土豆”却过着穷日子,迫切需要现代化的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来提升效益。

  来自农村的刘长安,大学学的是农学专业,他创立的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一心想为当地农民做点事的他,经过深入的考察和市场分析,最终决定在高原上投资建厂。

  2016年底,一座占地200亩,年加工马铃薯7万吨,年产值6.4亿元的崭新工厂就在乌兰察布察右前旗的荒地上拔地而起,刘长安带领团队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工厂建成了,但怎么才能将满腔热血和为民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呢?

  “种了半辈子土豆,价格就像过山车,就算是丰收了,也照样挣不着钱。”说起种植马铃薯,40多岁的察右前旗望爱村农民胡国柱满腹牢骚。2018年,胡国柱与凯达公司签订订单,凯达公司对他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指导,并且以每斤0.75元的价格收购(当地市场价每斤只有四五毛钱)。“手里有了凯达的大订单,丰产就能丰收,挣钱的日子有盼头了!”胡国柱感慨道。

  转眼4年多时间过去了,为了心中的梦想,刘长安带领凯达公司又从北京先后引进了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陆续建成休闲薯条、豆制品、法式薯条等加工厂,并在当地建成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和50万吨马铃薯仓储交易中心等项目,从而让更多的农民因小土豆而增收致富。

  从占地200亩到现在的1400亩;从投资5亿元到现在计划投资32亿元;从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到现在的50万平方米,从单个工厂到国家级马铃薯现代产业园……

  如今,在内蒙古曾经的那片高原荒地上,诸多大品牌企业因为凯达公司生产的薯条而来。产业园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带动产业链产值24亿元,将有3万多农户参与50余万亩基地的种植,产品出口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印象

  有人说刘长安不像个商人,倒像个军人。他没有当过兵,可他崇敬军人,更想像军人那样:说到做到,勇于奉献。

  1990年,刘长安从北京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房山区农业局工作。专业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明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是个技术活。

  2000年,怀着“为农民做点事”的梦想,刘长安辞职创业。此后,他带领团队完成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农业科研项目,并取得60多项科研成果和30多项国家专利,公司研发的设备和产品除了国内销售,还远销美国、日本、澳洲、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房山区与内蒙古的扶贫考察中,他看到了当地土豆深加工的发展前景。“农业大有可为,不能让农民守着‘金豆豆’过穷日子!”刘长安如是说。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年时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刘长安带领团队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经营模式,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脱贫。


责任编辑: 来梦娜
相关稿件